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

主题:你知道鉴宝类节目的秘密吗?托儿凑数,价格乱估

发表于2012-08-27

管理措施将出台 但恐治标不治本

 鉴宝节目如此“娱乐化”,本月22日,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宣布将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通知,拟出台电视鉴宝节目相关管理办法。其实早在7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对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广播电视“鉴宝”类节目提出了系列要求。

 记者看到,《通知》中有一条规定,“不得在节目中编造文物流传故事、诱导‘持宝人’杜撰虚假收藏故事,不得由演员扮演‘持宝人’,不得暗示或要求专家修改文物评估结果、高估文物市场价格。”

 科普性的节目更重在传达知识性,娱乐节目更偏向吸引观众。对于收藏类节目这样本身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节目还是应回归文化传播的本质,将其艺术性和文化性放在节目制作的中心位置上来。但是,如今鉴宝节目种类繁多,扮演持宝人,编造故事等情况同样是此消彼长,屡禁不止,而即将出台的管理办法力度有多强?让很多人翘首观望。

 

发表于2012-08-27

如今在美国有数十档鉴宝类节目,很多藏品出自20世纪或者更晚时期。《阁楼上的现金》一类节目还邀请鉴定家走进普通人家里,节目的乐趣也从鉴宝转移到寻宝过程中。美国观众对于鉴宝的态度没有东方人那么较真,“图个乐”成为第一要义。

发表于2012-08-27

在未来的200年后,这些砸掉的‘赝品’将成为那时的经典。不管是赝品,真品也好。我希望请尊重那些辛辛苦苦为我们提供‘赝品’的工匠们。真品不会一直流传下去的。想让后人多了解历史,就应该让赝品代替真品流传下去...

发表于2012-08-27

看了两集节目,真是“淘宝”多,“国宝”少;“上周”的多,“西周”的少。

 

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