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政府官员们已被自己制造出来的假象吓倒了

发表于2013-05-22

(转)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正确的经济思想简单而明晰,可是,只要有关部门继续对它不开窍,那么,错误的政策就会一如既往地花样百出。面对房价的新一轮上涨,北京市终于祭出了计划经济的杀手锏,即价格管制。据说,其他严厉的管制措施也正在酝酿之中。人们可能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可能性,即房地产政策体系将依然维持,下一个十年将是上一个十年的翻版。

 

发表于2013-05-22

“改革”叫得山响,但一谈到“攻坚”则颇多踌躇了,这个不清楚,那个没把握。难道是政府官员们不熟悉本职工作吗?这是讲不过去的。左一个课题组,右一个课题组,解决不了基本的政策思路问题。与房地产有关的政策思路,实际上很简单,不过是经济学的ABC,可是只要有关官员继续抱持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沟通起来也就“隔行如隔山”了。

 

 

发表于2013-05-22

“政策配对技术”已经被忘记了。根据不同政策短中长期效果的差异,对之进行灵活的组合与对冲,以便为改革保驾护航;这种技巧曾经在八九十年代得到广泛的运用。有了它,可以说,什么样的改革任务都不必害怕。可是,如今只知道一味地求稳;一有风险便立即退缩和迟延改革,这已经变成了一种思维定式。

 

发表于2013-05-22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当前的经济减速是主动调控的结果”这句话是针对房地产业而讲的。为了阻止房价的上涨,政府实行了限购;为了防止多占耕地,政府又划出了耕地红线;作为这一切的总结果,建筑材料以及其他相关行业变得萧条了,于是,政府又开始治理过剩产能。以上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可以总结为:不让买房子,不让造房子,不让生产建筑材料,不让转让房子;然后,又要在这些“不让”之下再来“保增长”。这就是当前经济政策的“体系”。单看其中一个方面,似乎都有点儿道理;把各方面拼在一起,其荒谬性也就暴露出来了。

发表于2013-05-22

农村被隔绝在房地产业之外。几十年前,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搞了合作化,土地都归公了;如今,当城市化的进程要求农村的土地制度有所改变的时候,政府却沉默了。干部们对此噤若寒蝉,不置一词,自己被自己制造出来的东西吓倒了,真不知道当年搞合作化的“气魄”到哪里去了?

 

发表于2013-05-22

数月之前,北京市政府还在言之凿凿地宣布:为了“稳定市场预期”,决定推迟十块土地的上市。不知道这些官员们有没有认识到,如今迫不得已的价格管制与类似的政策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更有甚者,北京市政府目前正在强力实施对所谓“违章建筑”的拆除工作。“违章建筑”违的是什么章呢?不过是不合理的土地管理政策而已。房价如此之高,老百姓难免要搞点儿“违建”,强行取缔不是正确的、人道的解决办法。要取消“违建”,请先提供合规的、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的房子。说“违建不安全”,不过是一个借口。临时建筑固然不如高楼大厦那么坚固,但是,笔者也绝不认为,搞“违建”的人是企图变相自杀。一系列的事件表明,经济政策出了大问题,这个城市的管理者已经基本上丧失了理智。北京的房价领涨全国,不过是这一系列错误政策的必然后果而已。

 

发表于2013-05-22

再来说说保障房。在房价泡沫治理无望的情况下,保障房的推出,显然是为了安抚所谓“体制内的人”,以免他们对政府不满。所以,保障房首先加剧了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它耗费了政府财力,使政府背上了一个永久性的大包袱。保障房的建设规模很大,但却没有起到增加市场供应的作用;恰恰相反,由于保障房占用了土地,政府因此缩减了商品房的土地供应。由于在小城市征地比较容易,成本较低,地方政府便选择在小城市大造保障房,以便凑足上级下达的建设指标,而大城市的保障房建设却相对不足。这就是为什么本轮房市行情走势分化的原因。决策者再一次被自己粗放的数字化管理所蒙蔽了。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