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桐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表于2010-05-31
桐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桐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党中央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时期,我县将面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因此在肯定“十五”发展成绩的同时,要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抢抓机遇、积极应对,科学谋划“十一五”发展,全面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努力开创我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本规划纲要以《中共桐庐县委关于制定桐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指导,主要阐述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规范政府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依据,是编制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是引导全县人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期限:2006-2010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五”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五”期间,全县上下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突出工业化、城镇化两大重点,实施“工业立县、强镇带动、科教兴县、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着力打造“加工制造、特色农业、旅游休闲”三大基地,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3年跻身全国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百强县92位,2004年进至72位,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6246元。传统产业得到提升,新型建材、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逐步兴起,开发区和重点工业功能区空间布局基本形成,产业集聚作用逐步显现;农业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合作、产业化经营;旅游业初步实现从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相结合转型;实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规模调整,事业单位改革深入推进,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为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0516省道桐庐段改建工程、雪水岭隧道、杭千高速公路桐庐段、县城污水处理一期工程、城市防洪工程、县城中心广场、桐庐中学新校区、新区图书馆、博物馆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积极开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及“平安桐庐”等创建活动,获省级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着力破解事关民生“六大问题”,稳步推进生态县建设。“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提前完成,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专栏1:“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2000
实绩
“十五”
预期目标
2005
完成情况
绝对值
年均
增长率(%)
绝对值
年均
增长率(%)
1
全县生产总值
亿元
51.12
87.0
10
103.63
15.2
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2994
21440
9.5
26246
14.5
3
三次产业比重
%
13.855.830.4
106030
10.159.930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五年累计36.57
五年累计73.0
比“九五”翻一番
五年累计203
比“九五”增长4.55
5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4.90
24.0
10
27.16
12.8
6
外贸自营出口额
万美元
8333
25000
25.0
30700
29.8
7
财政总收入
亿元
3.06
5.5
12.5
10.28
27.4
8
城市化水平
%
30
44
提高14个百分点
46.7
提高16.7个百分点
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993
10700
6.0
14708
13.0
10
农民人均纯收入
4172
5600
6.0
6823
10.3
11
城镇失业登记率
%
3.3
5
3.83
 
同时应清醒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制造业层次和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城市品位和市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经济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处理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生态环境建设亟需加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任重道远;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等。
二、发展背景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同时也是矛盾的“凸显期”。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与合作仍是时代主题,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科技革命加速发展,经济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我们吸纳国际资源、技术等要素,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更加明显,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影响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对我县外向型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提出了新挑战。
从国内看,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确立,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升级,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科技进步的驱动力日益显现,资源配置进一步市场化。同时,随着资源要素和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加明显,要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对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新要求。
从区域看,接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和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金衢丽产业带的快速形成,加快了区域要素的整合与重组。杭州市域网络化大都市格局的推进,“规划共绘、设施共建、政策共享、产业共兴、环境共保”机制的逐步建立,更加优化了我县的发展环境。同时,区域间的产业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
因此,全县上下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更加注重发挥特色优势,更加注重集聚集约发展,更加注重和谐社会构建,更加注重行政能力建设。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提高效率,努力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和谐创业为途径,实施“工业强县、环境立县、科教兴县、强镇带动”四大战略,打造“制造工业、特色农业、休闲旅游”三大基地,主动融入大杭州,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二、基本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要保持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坚持主攻工业,狠抓工业投入和招商引资,坚持项目带动,注重引进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投资见效快的大项目、好项目;坚持扩量与提质并举,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深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融入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和利用外资模式,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完善改革创新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和企业的技术跨越,提高核心竞争力。
——坚持和谐稳定。要注重和谐创业,创造公平的创业环境,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要注重社会公平,构建公正公平的社会分配机制,逐步缩小贫富、城乡之间的差距;要注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强化安全工作,完善基层调解的长效机制,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要坚持人才强县战略和党管人才原则,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工人才和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民素质培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完善公共服务,扩大劳动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关爱来桐创业人员。
——坚持统筹兼顾。要重视“三农”问题,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要强化“一主一副四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人口集聚,增强集聚辐射功能。要统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好、利用好我县独特的山水环境,特别是要注重富春江、分水江水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提高废物的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水平,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发展目标
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通过全县人民五年的努力,要把桐庐基本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全面小康社会。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保持投资规模合理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10%;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际利用县外资金年均增长10%;外向型经济有新的发展,外贸自营出口额年均增长1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达到35%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接轨大杭州,体现“同城效应”。完成县城滨江区块改造,建成“一副四极”新的经济文化中心,中心村建设初具规模。城镇化水平达60%以上。县城创建成国际花园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
——社会事业明显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传媒等各项事业快速协调发展,实现省教育强县、科技强县、卫生强县和体育强县。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末降低10%;森林覆盖率达到75%;水源、大气的质量继续提高,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III类以上比例保持在70%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控制在1.0以下;重视国土安全,耕地保有量稳定在34万亩;80%的乡镇达到生态乡镇建设标准,基本建成生态县。
——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加强交通、电力、水利、市政、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及开发区和重点工业功能区建设,不断优化硬环境;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推进,公平和正义得到有效维护,有利于人才成长、引进的机制和环境逐步完善,“平安桐庐”、“诚信桐庐”建设不断深化,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以上。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达到7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
专栏2:桐庐县“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
属性
2005年实绩
2010年目标
年均
增长%
 
 
 
1
GDP
亿元
预期性
103.63
178
11.5
2
人均GDP(户籍)
导向性
26246
44000
11
3
三次产业比重
%
导向性
10.159.930
7.0:58.0:35.0
 
4
工业销售产值
亿元
预期性
277.57
583
16
5
农业总产值
亿元
预期性
15.98
23.5
8
6
财政总收入
亿元
预期性
10.28
18.1
12
7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预期性
5.08
8.2
10
8
旅游总收入
亿元
预期性
13.0
25
12.3
9
自营出口额
亿美元
预期性
3.07
6.2
15
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预期性
五年累计203
五年累计420
10
11
实际利用县外资金
亿元
导向性
五年累计76.49
五年累计160
10
其中: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五年累计13700
五年累计23000
12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预期性
27.16
48
12
 
 
 
13
人口(户籍)
万人
预期性
39.53
40.3
 
14
城市化水平
%
导向性
46.7
60
 
15
城镇登记失业率
%
约束性
3.83
4.5以内<
发表于2010-08-26
这也知道·,厉害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