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炒房黄金时代终结?三个杭州人十年购房经历

发表于2010-10-18

2000——2010,如果在这十年里你没有买过房卖过房,你至少听说过有身边的亲朋好友亲历了“炒房”。也许在凛冽寒风中漏夜排队抢新房的人中有你,也许怀揣万元现金抢着向二手房东下定的人中有你……这是福利分房时代结束后,商品房时代的黄金十年;是不少工薪阶层,因为买卖房产而晋身有产阶级的时代;更是新富阶层前赴后继投资房产不断制造“一夜暴富”神话的时代。天下熙熙,皆为利往,这是大家一见面就热谈“房事”的十年。

可是,从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今年四月突袭开始,到10月11日夜晚杭州房产限购令出台,无论是开发商的买地、融资、销售均被监控,还是购房者的贷款资格、购房套数均被限制,频出的政策传递出了这样一个信息:调控也许是接下来的楼市常态,房价的快速上升在短期内已不可能,通过买卖房产牟取暴利的时代将要终结,“炒房”很难再成为全民参与的财富游戏。

通过对三个杭州人在这十年里的买房经历调查,我们描摹一个也许已经逝去的时代,期待一个买房新时代的开启。

发表于2010-10-18

没好好利用“指标”,现在想改善被拦在门外

主人公:梁先生

年龄:45岁

职业:公务员

年收入:约12万元

现拥有房产:1套

20年来,公务员梁先生过着与绝大多数杭州人一样的生活: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家三口,每天几乎是两点一线,上班、下班、回家煮饭。收入虽然算不上丰厚,但好在事业单位的福利不错,平时总能发些小钱或者是吃的、用的,对早年就享受到福利分房的梁先生来说,如果不买房,目前的日子也算小康。

早些年,关于买房这件事,一直在杭州土生土长的梁先生总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他的想法跟很多杭州普通老百姓一样:有得住就行了,更何况,工薪阶层怎么买得起房?从去年开始,看着物价越来越高,存在银行里的钱越来越贬值,没有其他投资渠道的梁先生也动了买房的念头,只是一直犹豫着要不要下手。直到最近,二次调控后,还没买房的梁先生彻底绝了买房的念头,因为之前曾“短炒”过一套房,再买就是第三套了,银行不放贷,就得全款支付房款,梁先生根本筹不到这笔钱。梁先生这才感叹,当初不该白白浪费“指标”。

“早知道现在出台这样的政策,当时我就不该为了取公积金而不好好利用买房机会。”事到如今,梁先生悔不当初。原来,8年前为了支取公积金,梁先生购买了一套钱江新城的二手房。“当年复兴一带真是穷乡僻壤,我是花了很少的钱就买下了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当时只为了取公积金,根本没怎么选房源。买了房子6个月以后,我就把房子给卖了,去掉税款,赚了5万元。”虽然是赚钱,但梁先生现在讲起来,真是无比肉痛。

“钱江新城这房子要是留到现在可赚翻了,可是我草草卖掉了。要是不买这房子,我现在改善买房,还能贷到款,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想改善也没法改了。”十多年来,梁先生一家三口一直住在闸弄口新村一套建筑面积7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早些年因为孩子念书的问题,一直没有考虑换房子;去年女儿考上了大学,又正值房地产市场火热,梁先生一家这才考虑换个大房子,改善一下。“其实我也知道自己保守,又没正儿八经投资买房过,所以去年看着房价一直涨,我也没敢下手。今年一调控,大家都说房价会跌,我就更加怕买早了,所以一直等着看房价还会不会跌,可是怎么也没想到紧接着银行就限贷了,第三套房完全停贷,结果把我关在了门外。”梁先生算过一笔账,按照现在的房价,一套差不多地段、120平方米的新房总价将近400万元,即便把自己住着的房子卖掉,加上这些年的存款,还得向银行贷几十万元,只能打消了改善的念头。

“现在的情况只有两个办法,一就是用我女儿的名义买,还能享受首套的待遇,不过得慎重了,别浪费这个珍贵的‘指标’;二就是暂时不买房,把我们家再装修一下,等房价下来、政策宽松了再说。”面对新政,梁先生只剩下这两个选项。

发表于2010-10-18

没赶上“黄金时代”,希望房价尽快回归合理价值

主人公:常先生

年龄:40岁

职业:设计师

年收入:约50万元

现拥有房产:无

设计师常先生绝对是我们这个城市的异类,虽然十几年前他的年收入就达到6万元,这几年的收入水平涨得比房价还快,但一家三口的常先生至今没有买过房子。当然,更谈不上炒过房或赚过差价。

常先生说,其实自己2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考虑房子的事。当时觉得房价有些偏高,稍微一犹豫,就再也赶不上趟了。眼看着房价越调控涨得越高,离自己的心理底线越来越远,常先生在一次次失望之余,索性下定决心:租套房子娶老婆生孩子。

他们一家三口,现在住在滨江区某著名小区的一线江景房里,面积达到178平方米,加上孩子的外婆和保姆,四、五口人依然住得很宽敞。按照周边的二手房价格,这套大宅至少值400万—500万元,但房租却低得难以置信——每年只要4万元。这套房子是4年前常先生从房东手里租来的,当时这房子是毛坯房,户型又大,很难租出去。常先生提出自己花钱装修,然后跟房东签长约;房东很爽快地答应了,并且每月租金只有2000多元。今年,常先生与房东又续签了5年合同,虽然房租提了些价,但和房价比起来仍然很合算。

这些年,看着周围一些朋友、同学通过炒房赚了不少钱,甚至一些原来能力远不如他的人,通过炒房都迅速成为“准富人”,每日起早贪黑画设计图的常先生胸中也不免有些“意难平”。但是,想到开发商一平方几千元的成本坐地就敢卖到几万元,常先生也不想去为这个狂热的市场添砖加瓦。他说,杭州住宅的租售比太离谱了,一套房子的年租金回报有时连1%都达不到。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是租房合算。有趣的是,常先生的房东现在也租着别人的一套排屋在住,市值超过800万元的大房子,年租金只要5万元。

国家的二次调控虽然让常先生有些欣慰,但他认为房价调整是个长期过程,他不会急着出手。一直要到年租金达到房子总价的3%—5%,他才会考虑买房。不过,常先生乐观地表示:普通人炒房的“黄金时代”肯定已经终结了。一是炒房门槛越来越高,多数工薪阶层已经炒不起了;二是房价已经站在“高岗”上,炒房的风险比以前大多了。

回顾这身边曾经如火如荼的“炒房十年”,常先生有一种从压抑中获得巨大释放的感觉。他说:那几年,在朋友圈中,你要是没有房子,或者说没有炒过房赚过钱,好像就是一个社会的“边缘人物”。大家都在讲如何不劳而获,如何天降横财,做实业的人成了傻子,这样的社会太不正常了。

当然,常先生也无意谴责那些炒房的普通人。他说:大家活得都有压力。在巨大的焦虑感之下,许多中产阶级不得不参与炒房游戏,错的根源并不在他们。

发表于2010-10-18

投资过十套房子,如今炒房门槛太高“玩不起”了

主人公:罗先生

年龄:37岁

职业:事业单位中层

年收入:20万元

现拥有房产:五套

罗先生工作十多年,买过的房子多达十套。罗先生说,他当年买的第一套商品房是“因祸得福”。罗先生1998年参加工作,当时单位的福利分房刚取消了。1999年,轮不上福利分房子的罗先生买了一套商品房准备结婚。当时他买的是杭州近郊的一套新房,单价1800元/平方米,12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一年后,房子的市值已经涨到2800元/平方米,他120平方米的房子一年赚了12万元。“12万”对于当时来讲,可不是个小数目啊,罗先生当时年收入也不到5万元。初尝买房甜头的罗先生,萌发投资房产的念头。2002年,罗先生到外地投资了一套总价10万元的二手房,5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房子买来后,立即出租,月租金有550元,年收益率达到5.5%以上。罗先生买这样一套“小、老”房源,是第一次投资,抱着求稳的心态。他说,当时觉得存银行不划算,还不如买一套房子收租金,5.5%的收益率已是银行利率的近三倍了。没想到的是,一年后,罗先生买的这套房子市值涨到15万元了,也就是说一年内涨了50%。于是,罗先生投资房产的信念更坚定了。

2004年,罗先生买下了一套杭州近郊的新房,买进的价格是28万元,两年后38万元卖出。这期间楼市有过起落,2005年国家出台了营业税,楼市行情有所回落,因此这套房子两年内赚了10万元,平均18%的年增长率跟之前比不算快。此期间,罗先生还买了近郊的两三套中小户型,陆续出手后,一套房子赚得最多的三十多万元,少也有十万元。

炒了几套房子积累了一些资金后,罗先生买的房子也越来越多了,但是买的房子面积基本不会超过120平方米,中小户型一方面容易脱手,另一方面投入资金不会太大。罗先生坦言,类似他这样中产家庭偏爱买房,是有一种财产保值和增值的“焦虑感”,收入远不及房子的增速,在小有积蓄后便开始加入炒房队伍,尝到房产增值的甜头后,又不断买房。罗先生算了算,从第一套商品房起至今前后买了十套房子,现在手头上保留了五套。他算了算,这十年倒腾房子赚了两三百万元,这还不包括手头上的五套房子,这五套房子增值估计也有四五百万了。罗先生说,炒房赚到的钱,即使是十万元年薪,工作二三十年也不够。

不过,罗先生感觉炒房门槛是越来越高了。他说,2003年开始银行房贷政策比较宽,2005年前也没有营业税,不仅能充分利用房贷的杠杆效应,交易成本也很低。但是随着房价的高涨,政策也接踵而来。2008年以后有“二套房”的概念,银行根据房源套数贷款利率有所不同了。银行的限贷政策,把罗先生为代表的中产炒房客阻挡在外了。罗先生说,他们这类事业单位工作的,收入不错但也不属于高收入人群,买房只能靠按揭,现在又不能贷款了,房贷的杠杆放大效应发挥不出来,炒房是玩不起了。

发表于2010-10-18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