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中国建筑史10大知名烂尾楼 看烂尾楼前世今生

发表于2013-08-31

每个楼盘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或喜或悲,如同人生对于房地产这个只属于富人“玩”的游戏,人们的关注大多集中在游戏的胜利者,“成王败寇”现象没有例外地贯穿在地产名利场上。

然而,有成功者必有失意者。在看惯了一系列成功楼盘的故事之后,我们不妨去寻访曾经失意的楼盘———也就是俗称的烂尾楼,感受一下它们的前世今生,看它们在今日的命运如何,也算是完成一次社会学意义上的楼市探讨。

有人认为,最美好的故事应该是悲剧气氛开头,喜剧结局收尾。而最凄惨的故事是什么?我想,应该是:悲剧的开头你来承受,而喜剧的结局是别人来享受———如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一般。摊上这样遭遇的楼盘肯定让当事人非常郁闷,这里,最经典的莫过于邓智仁邓大伯的故事: 

邓大伯含辛茹苦抚养的“孩子”———玫瑰园,从小就百病缠身,弄得邓大伯精疲力尽,终于心灰意冷,把孩子白送了出去。经过一段波折,最后山东梁希森把“孩子”抱回家。结果奇迹出现了,梁希森竟然妙手回春,玫瑰园重新焕发了光彩,从著名的烂尾楼一跃成为京城高档别墅的代名词。你说为他人做嫁衣的邓大伯委屈不委屈?

有资深营销专家指出:一个烂尾盘能否翻身,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该项目基本市场条件评估;二是资金及债务状况;三是操盘手的水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其决心大小。看来梁希森满足了这几个条件了。

由此,我们引出一个话题:就是楼市在10多年历程中出现过不少烂尾楼,它们的现状怎么样?能翻身吗?有什么奇闻逸事吗?

这些都是很有意思也很有娱乐快感的事情。因而我们决定“寻访”国内楼市风云里曾经“涌现”出的十大失意烂尾楼,用我们娱乐化的视角,整理它们前世今生的故事,搜集它们是是非非的经历,并加以点评,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被尘封已久的“楼事”。

其实,这些被我们关注着的烂尾楼,当初都是楼市里命运不幸的“失意者”,但事隔多年,它们现在的景况又有着很大的不同。玫瑰园、和乔丽晶等楼盘已经成为京城高档楼盘,中宇大厦依旧怅惘在风雨飘零中,而森豪公寓则因为卷入涉及金额达6亿多元的虚假银行按揭案件而名声大震……

看来幸福的楼盘都是相似的,悲伤的楼盘各有各的不同。

发表于2013-08-31

中国建筑史10大知名烂尾楼

1、银都中心:最有希望翻盘的烂尾楼 

传奇色彩:★★★

前世故事:

银都中心历史很悠久,是1992年赴港招商的北京地产综合体。1995年前,由北京银都房地产公司开发的银都中心就已经开工建设,并开始对外宣传。2001年左右,银都中心已经搁置了三四年,被当时的媒体列入北京著名的“烂尾楼”行列,有消息说是投资方资金出现问题。期间,一度传出已经封顶的4座现房即将开始销售、邓智仁接手销售策划的消息,但半年后依然没有动静。因为多年沉寂,银都中心被一些网友戏称为“鬼楼”。

今生故事:

“沉沦”多年的银都中心于2004年获得新生。开发商依旧是银都房地产公司,但项目名字已经变更为枫蓝国际中心。据开发商透露,枫蓝国际中心获得了新的境外投资者的资金注入,同时提出一个新的项目主题:亚洲首席休闲商务港。枫蓝国际中心总建筑面积超过21万平方米,由精装公寓、5A级写字楼、商业群楼组成,也被部分业界人士推选为2004年北京引人注目的写字楼项目之一。精装公寓于2004年8月开盘,多为由大户型分割改造出来的中小户型,开盘价为8800元左右,发售当日推出56套房子即被抢购一空,客户追捧颇为热烈。

拍案惊奇:

香港人邓智仁跟“烂尾楼”的缘分不浅,玫瑰园的老板曾经是他,中国第一商城也出现过他的影子。而银都中心他也曾经介入过,当时风传邓智仁还融资上亿元的资金,但不久就没了下文。

点评:十多年的波折,今日终于摆脱了“烂尾楼”的阴影,可喜可贺。事实上,早在三四年前银都中心就被圈内人认为是当时北京最有希望翻盘的“烂尾楼”。 

发表于2013-08-31

5、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世界最高的烂尾楼

传奇色彩:★★★★☆

前世故事: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个完全日资的项目,注册资金为2.13亿美元。股东有两家,其中森海外株式会社出资128亿日元,拥有51.2%股权,另一家为“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投资株式会社”,由日本多家企业联合组建的株式会社出资122亿日元,占48.8%的股份。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曾被戏称为“世界第一烂尾楼”。1997年8月该楼工程奠基,原设计高度466米,后来设计变更为101层、492米,因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工程停工达7年之久。2003年2月曾短暂复工,不久再次停工。

今生故事:

2005年2月左右,上海环球金融中心2.8万立方米塔楼底板混凝土浇捣基本完成。这意味着该工程全面开工,预计工程2007年年底竣工。

拍案惊奇:

2004年年初,开发商很可能是为了争夺世界第一高楼称号,把设计高度从466米增加到492米,造价也从750亿日元飙升至1050亿日元。此外设计者在大楼顶端设计了一个直径达50米的“圆洞”,但有人反映远远地看很像日本的国旗,因而上海方面与日方重新达成对设计方案的修改。

点评: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楼建设越来越少的趋势下,我国似乎却反其道而行之,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发表于2013-08-31

7、中宇大厦:北京第一烂尾楼

传奇色彩:★★★☆

前世故事:

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是高级写字楼聚集区,然而在这里却有一座31层高的烂尾楼,它也被广泛认为是北京第一烂尾楼。这座大楼原名银企大厦,后改名为中宇大厦,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140平方米,楼高106米,于1997年动工,在完成主体结构并封顶之后的七年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停工。

据调查,这栋大楼是由银企房地产公司从海南省一家国有投资公司以及其他公司借款8000万元建造的。后来由于大楼投资方经营出现问题,后续资金无法跟上,再加上近几年,所有与这个大楼合作的公司都希望捞一把就走,所以大楼停工至今。

有报道称,在大厦建设初期,由于操作不规范,先后有几千万元国有资产投入了大厦,可这笔账却没有按常规记在银企房地产公司名下,买卖的股权并没有体现大厦这部分的价值,这意味着在股权转卖的背后,还有着涉嫌国有资产流失的故事,详情暂时还不得而知。

今生故事:

至今仍未峻工,依旧矗立在闹市中,与周边环境极不和谐,不知今后谁来赏识?

拍案惊奇:

2003年下半年,在很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就换了三人,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点评:“水”很深,各种纠纷错综复杂,看个热闹吧。 

发表于2013-08-31

9、中诚广场:广州第一烂尾楼

传奇色彩:★★★

前世故事:

中诚广场是广州当年的最大烂尾楼,高51层,分A、B两塔,总建筑面积达23万平方米,规划有600多个停车位。1992年动工,1993年开始卖楼花,当时每平方米售价达到3万港元左右的天价。中诚广场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在1998年停工烂尾。其时,外墙大概只完成了8成,部分外立面挂上了玻璃幕墻。据说中诚广场的债务纠纷错综复杂,涉及300多宗债务官司。

今生故事: 

2002年10月,广州中院为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开始介入项目的盘活工作。北京金贸国际投资公司和广州骏鹏置业公司以9.24亿元成功收购了中诚广场约16.5万平方米的面积。用某媒体说法:自此,这座烂尾多年、曾一度险遭拍卖命运的广州第一烂尾楼终于以“体面”的形式重获新生。

拍案惊奇: 

10多年前耗资300万美元的设计在今天依然没有落伍。内部建筑宽敞大气,大堂高近20米,净层高为3.45米,此外大堂的采光井、环行车道、顶楼停机坪等设计都可以让中诚广场现在仍然能在广州高档写字楼中占据一席之地。

点评:在高手眼中,没有所谓的烂尾楼,只要有机会,再“烂尾”的楼盘照样是香饽饽。

发表于2013-08-31

10、巨人大厦:最“头脑发热”的烂尾楼

传奇色彩:★★★★★

前世故事:

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成为烂尾楼之前,中国最著名的烂尾楼就是珠海的巨人大厦,它的著名之处在于拖垮了史玉柱领导下的巨人集团。

1994年,处于事业巅峰的史玉柱决定建造巨人大厦。当时巨人集团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亿元,其中流动资金数百万元。最初的计划是造18层公司自用的楼,并没有涉足房地产的计划,但后来设计更改为造70层的楼。

1996年,巨人大厦资金告急,史玉柱把保健品方面的全部资金都调往巨人大厦,而保健品业务则由于“失血”过多,几乎被拖垮了。但直到1997年,巨人大厦还是没能按期完工,已购楼花者天天上门催要退款,媒体也用地毯式的方法报道巨人财务危机。接下去没多久,只建到地面三层的巨人大厦停工,史玉柱也“人间蒸发”。

后来,复出的史玉柱在接受采访时回忆,当时建巨人大厦的行为“哪儿像是办企业的人做的?更像是幼儿园一群人在那里拍板。”

今生故事:

据说2000年左右有神秘人接手,但巨人大厦现在似乎还在原地“烂尾”。

拍案惊奇:

据当年的媒体报道,1994年底左右,一位领导到“巨人”视察。当他被引到巨人大厦工地参观时,“四周顾盼、兴致高涨”(当时某媒体语)地对史玉柱说:“这座楼的位置很好,为什么不盖得更高一点?”就是这句话,让巨人大厦不断加高,从18层到38层,接着又分别经历54层、64层、70层的设计变更,设计投资从2亿增加到12亿。

点评:头脑发热之下,真是“人有多大胆,楼有多高层”。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