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

主题:关于瓶窑发展的条件、现状、建议等(转)

发表于2013-05-14

网上看到的关于瓶窑发展的内容:(转)

 

杭州市余杭区的瓶窑镇,距离杭州市区十八公里,过去由于受苕溪洪涝灾害影响,被当地百姓称为烂瓶窑,现在为了保护良渚文化遗址,在保护区范围内没有进行开发和建设。我们仔细调研了瓶窑的旅游经济地理环境,发现瓶窑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物产和便利的交通,有很好的旅游开发的条件;瓶窑作为良渚文化的中心,长期以来缺失其应有的旅游地位;瓶窑有许多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不为人知,一些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的古迹在荒芜;有的甚至已经遭受破坏;我们建议政府综合考察整合瓶窑的各项旅游资源,投资立项,统一规划,保护性地开发瓶窑古镇,小则振兴一方经济,大则在全国乃至世界做大打响良渚文化品牌,提高杭州市的文化品位、文化地位,这也与杭州市政府打造杭州生活品质之城的施政方针不谋而合。
       
一. 开发瓶窑的条件
近期发现的良渚古城的遗址以及良渚文化的核心区块并不在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镇,而是在良渚北面不远的瓶窑镇。自1936年发现至今的70年间,在瓶窑镇境内的反山、汇观山、莫角山、吴家埠等地相继发现距今4700—5000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大批的陶器、玉器、稻谷、丝绸等良渚先民的遗物,在这40余平方公里的良渚遗址范围内,已发现墓地、祭坛、制玉作坊、建筑基址、保护工程、聚落遗迹等各类遗址点135处,遗址分布密集、规模宏大、类型齐备、级差明显,显示出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带有史前都城性质的空间形态和聚落布局。近期在杭州余杭发现了有5000年历史良渚古城遗址,被考古界定义为“中华第一城”,与埃及金字塔同时代的古城遗址的发现把中国的文明史的开端牢固地锁定在了5000年前,考古界称这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惊呼是继上世纪殷墟发现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
作为良渚文化的发祥地,瓶窑的祖先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尤其是汉唐以来,制陶业的兴旺使瓶窑名扬四海。镇中心的窑山就有保存完好的唐代古窑遗址;在苕溪边一直保留着卖瓷器陶器的商船。
瓶窑古镇有着中国江南传统的布局,小桥流水,小桥造型各异,有着有趣的名字和历史传说,古称十八弄的弯弯曲曲的弄堂又在古镇中穿过,连接着十八古井和古窑。
尤其是瓶窑的南郊仍保存着摩崖石窟、北湖草荡等古迹。其中,由东向西延绵数百米,分布在瓶窑南山东南山腰间的十数尊镌刻于元代的摩崖造像,是元代僧徒利用前期采石壁面,请工匠凿出浅龛,浮雕而成。这些造像躯形高大,造型端庄,是江南极为罕见的古代古刻群。原本共有造像30余尊,“文革”期间及文革后开山采石,佛像惨遭破坏,现存13尊。除一尊为道教造像外,其余都是佛教造像。这些造像都是研究我国佛教与道教发展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北湖滞洪区集雨面积5.3平方公里,古称天荒荡,又名仇山草荡,自唐代开辟至今已有1100余年历史。
瓶窑东南田野广阔,西北崇山峻岭,风景优美。宋代诗人陈若虚在《余杭景》中写道:趿屐溪桥一望中,青山绿水景无穷。芦花两岸晴山雪,苕水一溪春涨红。描绘的是苕溪畔瓶窑的美景。瓶窑处于天目山系的末端,葱葱郁郁的山丘连绵起伏;瓶窑的苕溪、北湖以及湿地密布。尤其是苕溪每年秋季芦花飞扬,美不胜收;北湖近2万亩的草荡成了候鸟越冬的栖息地。在这里越冬的候鸟有近10种、上万只。无数观鸟爱好者和鸟类研究专家早就把这里做为鸟类研究的天堂。周边是双溪漂流、东明山森林公园、径山风景区近在咫尺。
瓶窑,群山翠绿,土地肥沃,河道纵横,物产丰富。蚕茧、水稻、竹笋、茶叶、花果、水产等农副产品远近驰名,可谓“人间天堂”。位于瓶窑的大观山果园就是杭州最大的水果产地。大观山的水蜜桃在杭州颇有名气,瓶窑也是竹笋之乡,每年举办的“竹笋节”迎来了四方来客。

发表于2013-05-14
二。 瓶窑开发的现状
虽然良渚文化的中心在瓶窑镇,但是良渚文化博物馆建在良渚镇。现在余杭区政府实行的“大美丽洲”计划主要中心也在良渚镇。瓶窑应有的旅游地位缺失。只是因为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现良渚文化遗址的施昕更老先生是良渚人,“良渚文化”就因此得名。甚至把良渚文化博物馆就建在良渚镇。瓶窑长期以来没有很好地规划开发。
良渚文化在考古界有很高的声誉,但是在全国、全世界宣传力度非常不够,普通人群基本不了解良渚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瓶窑镇虽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目前处在没有统一规划,没有规模建设,没有系统管理的状态。一些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的古迹在荒芜。许多古迹养在深闺人未识。一些得天独厚甚至独一无二的稀缺性旅游资源没有很好的规划整合。
古城遗址,只是用栏杆围了一下,管理没有到位或者缺失,没有指路牌,没有专门的导游和讲解员,甚至在遗址处没有文字介绍。 只是临时从良渚文化博物馆有班车带讲解员到遗址参观。如今甚至是简单的一围,挂了块“禁止游客入内”的牌子,粗暴的将热心于了解古文化的游客拒之门外。
元代的南山摩崖石刻,早在1983年5月18日已经是余杭县文物保护单位,可是,除了一块碑文以外,没任何保护措施,83年以后放炮采石,其破坏程度比文革更甚; 1997年8月29日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化保护单位,也只是一块碑文,再无其他,以至三十多尊照像,仅存13尊。到南山造像没有公路,上山也没有路,没有指示牌,没派专人管理,石刻前面的深潭深不可测,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措施。余下的13尊石像虽然已经修复完成,但依然无人在现场管理和保护,任珍贵的文物抛荒郊外自生自灭。原来的建于元代的普宁寺,后来的万相寺虽然是抗日遗址,却早已荒废,只遗留下一潭放生池和池边的佛像。
当地的一些古桥,有的年久失修,面临损坏,有的被拆建成了公路桥。古弄堂的资源也没有人整理,没有得到重视和保护,原有的十八弄仅存13弄。
北湖草荡猎鸟情况严重,进入深秋后,就有人偷偷摸摸地藏在草丛里,拉起大网捕捉候鸟。更有胆大妄为者用挖土机在沼泽地里挖一口塘,引诱白鹭、大雁,天鹅过来,将其捕捉,当地森林派出所屡禁不止。
发表于2013-05-14
三.建议:
瓶窑有着悠久的史前文明,辉煌的史后文化,以及浓厚的现代文明,如此强的继承性在杭州市、甚至全国都是唯一的,瓶窑镇是中华文明最完整的缩影;瓶窑还具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瓶窑如同一块璞玉,等待有为的政府去开发、保护。鉴于此,我们建议:
1) 政府综合考察整合瓶窑的各项旅游资源,投资立项,统一规划,保护性地开发瓶窑古镇。
2) 创立良渚文化品牌,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争取在全国范围内树立良渚文化名牌。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景点环境。
4) 具体建议:
建设古城遗址公园,恢复“中华第一城”的辉煌;
恢复建设南山万相寺,建设南山造像公园;
设置北湖草荡垂钓观鸟区;苕溪芦花观赏区;
完善古镇基础设施,整理保护古桥和弄堂、古窑、古井等遗迹;
建成仿古玉器一条街,扩建陶瓷商船集贸;
开展大观山采摘游、做大做强“竹笋节”;
在杭州各旅游集散中心开通到建设后各景区的班车,并成立瓶窑旅游集散中心;
尽快建成地铁二号线,让二号线成为良渚文化的使者,架起沟通古今的桥梁。

       
我们相信通过杭州市政府的果断决策和有效组织,做大做强良渚文化品牌,保 护性开发瓶窑古镇,将良渚文化建设为家喻户晓的文化旅游名牌,将瓶窑古镇打造成为杭州文化名城的金名片,指日可待。
发表于2013-05-14
引用:萧十一仙子 在2013-05-14 14:42:43写道:原帖
二。 瓶窑开发的现状虽然良渚文化的中心在瓶窑镇,但是良渚文化博物馆建在良渚镇。现在余杭区政府实行的“大美丽洲”计划主要中心也在良渚镇。瓶窑应有的旅游地位缺失。只是因为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现良渚文化遗址的施昕更老先生是良渚人,“良渚文化”就因此得名。甚至把良渚文化博物馆就建在良渚镇。瓶窑长期以来没有很好地规划开发。良渚文化在考古界有很高的声誉,但是在全国、全世界宣传力度非常不够,普通人群基本不了解良渚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瓶窑镇虽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目前处在没有统一规划,没有规模建设,没有系统管理的状态。一些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的古迹在荒芜。许多古....

 北湖草荡猎鸟情况严重?那里有鸟?

发表于2013-05-15

瓶窑的发展还是需要很久时间的

发表于2013-05-15
引用:房天下友(过客) 在2013-05-15 10:49:45写道:原帖
瓶窑的发展还是需要很久时间的

 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吧。。

发表于2013-05-15

瓶窑是个好地方

发表于2013-05-15
引用:搜房网友(过客) 在2013-05-15 10:51:18写道:原帖
引用:搜房网友(过客) 在2013-05-15 10:49:45写道:原帖
瓶窑的发展还是需要很久时间的

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吧。。

 

要政府愿意出啊


发表于2013-05-15

这个必须要顶啊

发表于2013-05-15

希望真能开发出来

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