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松原蒙古族服饰习俗

发表于2012-06-03

适于游牧的蒙古服饰

生活在大漠南北的蒙古民族,为了便于在马背上放牧狩猎自古就形成了为牧猎生活所需要的衣着习惯。

蒙古族春夏秋冬四季皆爱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衫),冬季穿皮袍、棉袍,牧民的皮袍多为羊皮。古时左衽,13世纪以来受中原文化影响皆右衽。巴彦、台吉的皮袍多选珍贵的貂、貉、海狸、猞猁、银鼠、檀羊,甚至特地精选黑狐、白狐裘皮。喀喇沁(原卓索图盟)、巴林 (包括昭乌达各旗)、科尔沁(包括原哲里木十旗)等东部区蒙古族的服装相似,由于受满族影响,蒙古袍较长有衩;女袍下摆宽,穿时不束腰带,因而被称为"布斯贵"(不束腰带子的人)。天大冷时,蒙古袍外女罩坎肩,男着马褂。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利亚特蒙古族,清代受满族经济、文化影响较少,所以较多地保留了明代蒙古族的服饰习俗,男式的披肩帽,女式的翻檐尖顶帽(似固姑帽的演变),就足以佐证。冬季在远行时爱穿两件皮袍,一件前面系扣,一件后面系扣。也有的一件毛向里,一件毛朝外。

蒙古袍的颜色,过去平民多为黑、蓝、灰色。富裕的蒙古人,衣着十分讲究。《马可波罗游记》载:他们 "穿的衣服都是金银丝线织成的布匹。或用黑貂皮、貂皮和其他动物皮革制成的,极其华丽昂贵。不过,有些贫苦的农牧民,只能穿没有布面的白碴儿皮袄。近、现代由于布的花色品种增多,蒙古族妇女多选红色、赭红色、蓝色、天蓝色、绿色、米色等各种颜色。冬袍常用水獭皮或海狸皮镶边,袖口也用同样的皮镶一个很宽的袖头边。一般单的、夹的蒙古袍也多在边上镶上绦子或镶上"盘肠"、"云卷"等图案。

过去,已经结婚的妇女(特别是老妇),多穿宽松的长袍。男袍喜欢在前襟开口,直至底部,大概出于跨鞍骑马的方便。男子,直到解放前在冬季还有一些人爱穿套裤。把套裤穿在棉裤或皮裤的外边,既暖和又灵活方便,很适宜生产劳动。这可以说是古代蒙兀室韦习于穿 " ——的襦袴 延续 襦是短衣,——袴是无档套裤)。

腰带通常用九尺到一丈二尺左右整幅的布或绸料做。人们不仅用扎紧腰带防寒,用扎紧腰带防止骑马颠簸时闪腰,而且把它看做是一种漂亮的装束。所以青年人多选用与袍子颜色配拢得很好的颜色,使装束更鲜艳,使人显得更秀美。男子习惯腰带右边挂蒙古刀(雕或镂花的刀销里插着一把蒙古刀、一双骨制或象牙筷子);左边挂烟具 (包括绣花的烟荷包、铜或银镶边的火镰),烟荷包一般都绣得很漂亮,新婚女子见到亲属客人都要敬烟,因而通常都得将烟荷包装进袍襟右侧的衣兜里,荷包系有长长的丝织衬穗,下垂衣外。走路时随身摆动,很是美观 (未婚的女子给自己的情人精心绣制,婚后的新娘子也要给公公婆婆绣)。这种烟荷包,常常是很漂亮的装饰品,通常缀有八条或六条飘带,锁口的绳索是丝线编制而成,一端常用很贵重的玛瑙、翡翠做饰物。也有的不吸烟的未婚男子佩挂香荷包。

蒙古人都甚欢穿靴子,有革制和布制两种。靴帮、靴靿等均有图案装饰,男靴多为"盘肠"、"云卷",女靴多为绣花。喀喇沁妇女的扎花双脸鞋,做工最为精细,以至影响到科尔沁一带。

洮儿河、嫩江流域的蒙古族,无论是农业区还是半农半牧区的农牧民 (特别是老年男子),清末到民国年间,以至到解放前后,在冰天雪地的冬季,较普遍穿的是 "靰鞡",“革翁歹”这种用牛皮或猪、马皮制做的帮底相连 (内絮乌拉草)的简易皮靴既保暖,又不透水,最适宜于北方草原生活。

蒙古族的发式头饰也和服装一样,经历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过程。北方民族远古多拖发。《淮南子,齐俗训》云:"胡匈奴之国,纵体拖发。"《北狄与匈奴》解释说:"拖发者,就是把头发拖在后边,于发端总之以结。"7世纪时,男女发式的区分已较明显,《北史·室韦传》载:"其俗丈夫皆被发,妇女盘发。"到13世纪,"被发"便很少了。《蒙鞑备录》载:"上至成吉思汗,下及国人,皆剃三搭头。"郑所南 《心史·大义略叙》说:"三搭头者,环剃去顶上一弯头发,剪短散垂;却析两旁发,垂绾两鬓,悬加左右肩衣袄上,曰不狼儿。言左右垂鬓,碍于回视,不能狼顾。"妇女的发式,古时候妇女结婚以后,就把自头顶当中至前额的头发剃光,其余的头发编成两条辫子,每个耳朵后面各一条。

13世纪时,蒙古族已注重头饰。已婚妇女多戴高筒式的固姑帽。

明代新婚妇女,仍披长红衣,戴高帽子,这个高帽就是固姑帽。还有一种带檐的蒙古帽。据说这种檐帽的最初设计者,就是忽必烈皇后察必夫人。蒙古族的帽,古时并无檐,这种各色扁帽,帽檐稍鼓起,惟帽后垂檐宽长若棕榈叶,用两带结系于额下,任风飘动。据 《元史·后记传》记载:元代第一个皇帝忽必烈每年六、七、八三个月,必到上都 (今正蓝旗境内)避暑狩猎,九月再回大都。察必皇后看见世祖狩猎时刺眼,便将蒙古帽加了前檐。

到了清代,由于受满族影响,男子都把周围的头发剃去,只留颅后发编结为辫,垂于脑后。女子,一般都到成年待嫁时,方才蓄发。未婚女子多梳单辫,扎红辫根,贵族已婚妇女,多仿效满族妇女的如意头、一字头、大拉翅等发型,梳大头,"梳撑子"。但在民间,在边远草原,大多还保持蒙古族传统发式。已婚妇女梳发髻,满族在头顶,蒙古族在脑后。除此之外,蒙古族妇女特重戴用一些珍贵饰物,珍珠玛瑙之类,一个待嫁姑娘要用很长时间花在绣荷包、枕顶、靴鞋、箭袋上。

近、现代,东部区蒙古族妇女的头饰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所变化。虽不像阿拉善、鄂尔多斯、乌珠穆沁地区妇女戴着上为发套,下有串串珍珠,前有流苏,后有流穗那种富丽堂皇的头饰,也比较讲究头饰的美观。她们常选用珍贵的珊瑚、孔雀石、玛瑙、翡翠做华丽阔绰的装饰品。在牧区放牧的姑娘们,则系着精选的华美艳丽的头巾。这在北方多风沙的草原,更显得豪放飒爽。

发表于2012-06-03
发表于2012-06-04
发表于2012-06-04
上一页|1|
/1页